车站路灯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设计与管理直接影响乘客安全和运营效率。以下是相关知识要点:
一、功能需求
1. 基础照明:需满足《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》(CJJ 45-2015)要求,站台地面照度一般不低于50lx,出入口等重点区域需达75-100lx。灯具色温多采用4000K中性白光,兼顾显色性与视觉舒适度。
2. 安全保障:设置应急照明系统,配备UPS电源,断电后维持30分钟以上基础照明。重点区域应增加防眩光设计,避免影响列车驾驶员视线。
3. 智能控制: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分时段调光(高峰百%亮度/平峰70%/深夜五十%),集成环境光传感器自动调节。部分车站试点应用雷达感应灯具,实现人车分流区域的动态照明。
二、技术规范
1. 光源选择:LED灯具占主流,要求光效≥120lm/W,寿命50000小时以上。高纬度地区需配置-40℃低温启动装置。
2. 结构设计:灯杆采用Q235钢材,壁厚≥4mm,抗风等级不低于12级。沿海车站需做热浸镀锌处理(镀层≥85μm),内陆地区采用喷塑工艺。
3. 供电系统:常规线路采用TN-S接地系统,配备30mA漏电保护器。太阳能路灯需保证连续阴雨3天正常运作,光伏板转换效率≥21%。
三、运维管理
1. 日常巡检:建立GIS可视化管理系统,通过智能电表监测能耗异常(波动超过15%触发预警)。灯具光衰每年检测,光通量低于初始值70%即更换。
2. 故障响应:设置两级响应机制,主干道灯具故障2小时内到场,支路4小时内处理。建立备品库,常规配件库存量≥年度消耗量的20%。
3. 节能改造: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,通过EMC项目实现能耗降低30%-五十%。应用智慧灯杆集成5G微、环境监测等功能,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。
四、特殊场景应对
站台雨棚下灯具需达IP65防护等级,接触网区域保持0.7m以上安全距离。地下车站采用防潮型驱动电源,隧道区间灯距加密至15-20m。高铁站需考虑列车进出时的气压变化影响,加强灯具密封性。
现代车站路灯系统正向智能化、多功能化方向发展,通过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,结合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照明模拟优化,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。






